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年鑑封面設計之後現代文化消費現象研究

  利用一天非假日的時間前往台北〝台灣設計研究中心〞,尋找論文有關的資料,我想找尋方向館裡資訊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完整,不過還是努力的收集各系所年鑑的差異度。      前幾天和謝寶泰老師做了討論,他希望能加註一些理論性的東西做為主軸,我想了有關閱聽者觀點、消費者行為學、品牌、傳播理論、後現代主義、包裝設計與策略等,目前理論性的東西我還在思索當中....。 以下利用後現代主義理論輔佐15年來年鑑的進步與銳變: 簡言之,後現代主義一詞,意指現代主義以後的各種藝術風格,因此具有向現代主意挑戰、或者否認現代主義的內涵。於是興起的時間也眾說紛紜,大致上有以下四種說法:一為後現代主義形成於1960年代,是伴隨現象學、分析哲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的衰落,以新解釋學、解構主義哲學的面貌形成的,二是因為後工業時期造成的社會思潮的變化而形成,三為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是一股反現代主義思潮,四則認為是反資本主義社會而形成。 文化消費不只是一種對文化的消費,也代表了一種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實踐,人在文化消費中,會去創造新的文化,也就是說文化消費不只是文化工業的產物,也是消費者對於文化挪用與重新詮釋的結果。最後,也會利用近年來的環保議題,印刷越精美、花俏越不環保,做為結論或建議的部分。

1 則留言:

  1. 抱歉,我怎麼感覺你是在把問題複雜話,而不是要把問題透過研究得到解決?

    另外,我對於做設計科系年鑑的研究,仍然存有疑慮,再次抱歉。
    因為我以前(大學時)也喜歡買書的封面設計、月曆設計等書,人家資料很完備,但不是用來研究,而是作為設計參考。

    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經費、不同的主題、不同的表現手法,來自不同的環境與設計人,這樣的東西要如何歸納?歸納了後要怎麼應用?你會用這著別人的原則來作設計嗎?好像設計人沒這個習慣吧?甚至這牽扯到個人喜好與風格的問題。

    所以為何要做這樣的研究?既無立即作用也無前瞻性吧?

    最近電子書議題很熱,當然跟印刷廠無關,但跟排版與設計有關,因為不同的載具有不同的限制與特性,印刷品的排版就與網頁不同,更何況是電子書,或許你可以試著探索看看。
    當然,這是個人建議啦。僅供參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