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10+10=21 台北←→台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展覽

  • 台中、台北之間,既遠且近。文化的關照,若繼且斷的糾葛,帶動兩地人們心緒相屬,並且互別苗頭的複雜牽連。近年來,台灣美術史的研究,在美術學術領域中,已成為顯學,美術史工作者把眼光聚焦於台北,台北美術被炒作成主流文化,行情一翻再翻。相形之下,台中地區美術則形成了邊陲文化,或為依傍的支流,難以吸引大眾的目光,可謂荒煙蔓徑猶待廓清。美術家的份量,最實質呈現者,厥為作品。讓作品呈現出來,轉化為文化撰述者第一手資料和最真實、珍貴史料,堪稱美術家和美術史研究者共同的使命,而美術家的地位,於焉確立。再者,兩地美術家在生態上不平衡,頭重腳輕,在所難免。台北所屬中央,台中地屬地方,台北亦是政治操控的執政首都。
  • 去年是整個世界環境大蕭條,現在社會裡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金字塔的形狀越趨明顯,這幾年藝術界的拍賣會似乎在政壇與商場上掀起一股風潮,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中誠拍賣會每年固定春拍與秋拍等。參與的藝術家來自世界多領域,有名氣甚囂的藝術家,有新崛起的新秀,個個展露頭角,不管是營運商場的利益,或者是名氣的打響,這股趨勢越來越蓬勃。當然,買藝術真品當然只是富者與收藏家的專利,一般的民眾不過是收購個複製品,或者是周邊的商品,儼然兩者就有對立的象徵。
  • 以「比較文化」的論點來觀察兩地美術環境,其條件係考量其輩份及性格相近者,從精神史與形式史類型中,探討兩者之異同。台中、台北之間,相距一百五十公里,在交通便利之今日,原無明顯距離,兩地文化差異,藉由美術作品的探索來呈現。兩相比照,從比照中逐一探尋兩者的異同,然後找出台北與台中美術的性格,人文環境的特質,以及文化發展的趨向。
  • 以〝台北劉其偉〞和〝台中陳庭詩〞為研究對象,藉此探索北中兩地文化與消費行為的差異,先不要看兩位畫家有多少相似之處,若從出現在精緻工藝品商場的馬克杯、磁盤掛鐘、小禮品等所印的圖像,已經可以找出兩位多年創作中所形成的圖騰,如何廣泛地被有商業頭腦的生意人發揮到實用工藝品上面,這一點相似才是所以將之捉對成雙的主要理由。
  • 兩人各自在不同城市由不同禮品製造商出資印製各式各樣的瓷器裝飾物,其結果可謂異曲同工。在此所要談論的是適用於器物上的圖騰,究竟這當中共通的特徵在哪裡?除高齡、聲望、童趣等之外,外界之所以對兩位美術家的仰慕與喜愛,該從什麼角度切入理解,才較能掌握個中特質。
  • 兩位都是戰後來台的外省籍畫家,劉其偉是日本出世的福建人,能說日語、廣東話和國語;陳庭詩也是福建人,從小耳疾導致不會說不會聽,所以在語言上兩人天生就有很大差別。至於在什麼機緣下一個選擇台北、一個選擇台中為永久棲身之地,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之後他們的生涯各自有什麼樣的轉變!
  • 在此卻看到了一點,台北的劉其偉長久以來一人獨來獨往,而台中的陳庭詩則被年紀小他二十歲以上的本地畫家拉去當「現代眼畫會」的老大,每年定期參加一、兩次聯展。這反映了兩地美術人格的差異,是否台中美術尚處於成群活動的時代,這正是台北六十年代畫壇的普遍情形,由此又透露出台北、台中美術推展腳步的時間差距。兩者間因人、因時、因地、因事物而捉對用不同方式作對照,劉其偉與陳庭詩以兩位作品的衣服、馬克杯、掛鐘等商品化工藝品對照展出,由消費者體會這兩位高齡又極受歡迎的藝術家的經歷、風格、商品效應及在台北、台中兩地發展的異同。由藝術者的創作圖騰,轉而在周邊的系列商品,加上近幾年複製畫技術的純熟,複製品和真品越趨難辨,整體效應帶動迷家的收藏,也帶動藝文界的消費文化行為,儼然在近幾年台灣這股風氣已很盛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